行政区域的变迁
-
新罗初期 称为古尸山郡
-
景徳王 改名为管城郡
-
高丽显宗 归属于京山府星州
-
仁宗 设县令
-
明宗12年 12年暂时废县
-
宣王 5年,称为沃州,设州知事
-
朝鲜太宗 13年,合并伊山、安邑、阳山3县,称为沃川
-
纯宗 龙熙4年,将阳山县移交给永同郡,废除青山县,
移交给沃川 -
1949 沃川面升级为沃川邑,1邑8面,直至现在
沃川的由来与现在
新罗景德王时期,把原来新罗的古尸山郡改称为管城,高丽第8代君王显宗时,隶属京山府(星州)管辖。第16代君王仁宗时,又重新设置县令进行管理。第18代君王明宗时(1183年),发生了小官吏和百姓把县令洪彦抓起来囚禁的事件,因而撤县。
此后,在第25代君王忠宣王时(1313年),升级为知沃州事,管理曾隶属京山府管辖的利山、安邑、阳山三县。朝鲜第三代君王太宗时(1413年)时,将地名改称为沃川,从庆尚道编入忠清道。
第26代君王高宗时(1895年),在全国性的行政整顿下,使沃川成为郡,管辖郡内、郡南、郡西 1所、郡西2所、郡北1所、郡北2所、利内、利南1所、安内、安南等12个面。随着1914年3月9日郡面废除合并,合并青山郡南面20个洞里、郡内面13个洞里、东面6个洞里、西面15个洞里、北面15个洞里等共5个面的69里和永同郡北一面的一部分、北二面的一部分、报恩郡三升面的一部分、永汗面的一部分、 怀仁郡东面的一部分、全罗北道珍山郡东二面的一部分,改编为利内、利南、安内、安南、内面、东二、郡西、郡北、青南、青西、青山等11个面125个里。
1917年,把内南面改称为沃川面。1929年4月1日,通过地方行政区划改编,合并利南、利西2个面为伊院面;合并青南、青西2个面为青城面。1949年8月13日,依据法令第156条之规定,在将沃川面升级为邑的同时,把东二面的水北里和郡西面的西亭玉觉里编入沃川邑。
1973年7月1日,将伊院面牛山里编入东二面,将安南面长溪里编入安内面,将安内面龙湖里、莫只里编入郡北面。
第26代君王高宗时(1895年),在全国性的行政整顿下,使沃川成为郡,管辖郡内、郡南、郡西 1所、郡西2所、郡北1所、郡北2所、利内、利南1所、安内、安南等12个面。随着1914年3月9日郡面废除合并,合并青山郡南面20个洞里、郡内面13个洞里、东面6个洞里、西面15个洞里、北面15个洞里等共5个面的69里和永同郡北一面的一部分、北二面的一部分、报恩郡三升面的一部分、永汗面的一部分、 怀仁郡东面的一部分、全罗北道珍山郡东二面的一部分,改编为利内、利南、安内、安南、内面、东二、郡西、郡北、青南、青西、青山等11个面125个里。
1917年,把内南面改称为沃川面。1929年4月1日,通过地方行政区划改编,合并利南、利西2个面为伊院面;合并青南、青西2个面为青城面。1949年8月13日,依据法令第156条之规定,在将沃川面升级为邑的同时,把东二面的水北里和郡西面的西亭玉觉里编入沃川邑。
1973年7月1日,将伊院面牛山里编入东二面,将安南面长溪里编入安内面,将安内面龙湖里、莫只里编入郡北面。